為什麼越想放鬆,卻越難放鬆呢?


廖莉彣
2025-05-15發佈
# 催眠
# 心理諮商
# 心理治療
在諮商與企業演講時,常常我會遇到睡不好、失眠困擾的人。 有些人也會懷有一些期待,是不是催眠可以幫我「放鬆」、催「眠」?
快速跳轉目錄
為什麼越想放鬆,卻越難放鬆呢?
你睡得好嗎?
在諮商與企業演講時,常常我會遇到睡不好、失眠困擾的人。有些人也會懷有一些期待,是不是催眠可以幫我「放鬆」、催「眠」?
我想,會有這樣的想像其實是可以理解的,許多電影彷彿催眠師指令一下,人就會進入恍惚狀態。然而,我發現越是帶著高度期待「放鬆」的人,有時反而卻在這個過程中,經驗到較高的不安、焦慮。|
我想先說:「催眠對某些失眠者來說,確實能帶來幫助。」
但失眠往往與行為模式、生活習慣密切相關,因此催眠過程並不總是那麼線性、單純,不一定是「催眠引導 → 放鬆指令 → 深層睡眠」,這麼順利就能完成的。
在與某些長期失眠的人互動時,我也發現他們除了長期處於壓力狀態外,他們往往也有高焦慮、高標準的性格特質。這樣的身心組合,讓他們的身體已長期習慣處在戒備狀態,對內外在的刺激都非常敏感。
或許,對某些人而言(尤其伴隨創傷經驗者):放鬆的過程本身反而被神經系統誤解成「失去控制」。
他們的潛意識中有一種擔憂:「一旦我真的放鬆了,會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?」
於是,每當想要放鬆,反而啟動了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:心跳加快、呼吸變淺、肌肉更繃緊…
而這樣的現象,其實在臨床上有一個名稱:「放鬆誘發焦慮」(Relaxation-Induced Anxiety)。
正是指出這些人的現象,他們非但沒從放鬆練習感到舒緩,反而因為過度關注身體變化、情緒反應、或內在壓力,導致焦慮感上升的狀態。
最近,一篇於2024年發表於《JAMA Psychiatry》期刊的研究(註1)。
這是一篇經過嚴謹審查的精神醫學期刊研究,他們系統性回顧成人慢性 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各種療效元素的效果。而研究結果可能顛覆了我們以往對「放鬆」的直覺想像:
1. 放鬆訓練對慢性失眠的改善效果有限
跟「睡眠限制」(sleep restriction)和「刺激控制」(stimulus control)等睡眠行為策略相比,放鬆訓練的效果並不顯著。
2. 放鬆訓練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
甚至,在研究中指出,放鬆訓練可能帶來反效果(研究者推測或許是放鬆訓練增加了清醒躺床的時間,這違犯了睡眠限制與刺激控制)
這或許也回應了我在諮商中的觀察,當我們苦於想放鬆,卻反而越難真正放鬆時,也許可以嘗試換一種方式去看待這件事。
在上述研究中,指出像是 正念與接納與承諾治療(ACT)等取向,對失眠問題是有幫助的。
正念的核心,是邀請我們用不評價的眼光,去觀察此刻正在經歷的想法、情緒與身體感受。(也就是我們並不刻意追求放鬆的感覺)
我們可以試著練習,讓身體慢慢建立一種「安全感」。這份安全感,來自我們內在對自己的接納與允許:
「我現在還沒有睡意,但我知道,一天沒睡好不會完蛋。」
「有些事我真的還放不下,但也沒關係,現在的我不需要馬上解決它。」
「我現在還難以放鬆,但這是暫時的,不會持續在這樣的狀態」
這樣的過程,不是為了說服自己什麼,而是放下「過度努力」的部分。
註1: 研究資訊如下:Furukawa et al., 2024, JAMA Psychiatry. https://doi.org/10.1001/jamapsychiatry.2023.5060